你的位置:首页 > 本馆动态 > 成人动态

走读长兴|合溪乌瞻山

2025/5/16 11:21:27      点击:

本期走读长兴,赏阅的是长兴县西北的一座名山乌瞻山。乌瞻山位于小浦镇北部,合溪水库南侧,属小浦、煤山两镇界山。自合溪水库大坝场西望,一条长长的高大山岭北延汇合成一座锥形的山峰,那就是乌瞻山。乌瞻山文化底蕴深厚,南宋嘉泰《吴兴志》卷四:“乌瞻山在县北五十里,高四百尺。《山墟名》云:昔有青乌子瞻望此山曰,此山可以避难养道,隐者所居。故名。”乌瞻山以雅号“青乌子”的道人杨仲庚瞻望得名。因环境幽胜,历代为宗教修行道场。南宋成都人杨仲庚隐居。明朝建诸多寺院,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综合体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“卷十.山”:“乌瞻山有二岭,在县西三十里,高八十丈,周二十里,峰峦秀拔,最为陡峭,亦宜茶,名云雾。两岭俱盛兰若。旧传有庵三十六所。宋淳祐中(1241—1252)成都杨仲庚隐于此。岭畔有礼斗台、伏虎池、烧丹井、淬剑石,及杨仲庚墓。石像刻岩窦中,是谓北乌瞻。又一岭,相去数里,皆青乌子瞻望太湖晓日处,故名。”依县志记,乌瞻山有南、北两峰,相距数里,南峰海拔514米,北峰海拔438米,乌瞻山之胜景主要在北峰。

明清时期,乌瞻山一直是长兴县的重要旅游点。景点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,也是重要的修性养生胜地。检索地图,乌瞻山山体高大,四通八达,周边四面八方均可攀登。登山的山道主要四条:南侧方一村的乌川岕(乌川岕以位于乌瞻山南麓山岕得名)、西侧方岩村的石门岕、东北抛渎岗村的枫树岕与储门岕、东南合溪村的箬岕。这其中又以合溪村箬岕的登山之路最平缓,过去一直是上山的官道。权衡优劣,我们决定自箬岕登山,为方便按图索骥,我们在箬岕村请了位多年赶山的老人作向导,以引领走读乌瞻山。

在箬岕村末最后的一幢建筑大门口西折,我们开始登山。前行百米,眼前是一片公墓,过了公墓折向南。山路稍陡,攀了两里,上到山脊。山路折向西。道路变成典型的鹅卵石铺砌山道。向导解释说:“上乌瞻山唯有这条山路是全程鹅卵石铺砌,古代属官道,可托运大宗货物。其他三方都有大量的悬崖峭壁路段。此路非常平缓,直通北庵,全程约十二里。”我们沿着山脊走,两侧是蓬蔽的灌木林。行约数里,进入一段竹林。穿过冗长的竹林,又一里,右侧有条简易的黄土公路通向山下,向导说,这是抛渎岗上乌瞻山的入口,是二十年前村民为方便毛竹拖运修建的简易公路,因为从这山坡可以直达山底,所以山路非常陡峭。又行一里,进入成片的竹林。向导告诉我们,前面就是目的地北峰了。

眼前是成片的竹林,摸索着荒废的鹅卵石古道向前走,两侧不时有石砌的高坎。路侧有幢石块堆垒的石屋,向导介绍,“此石屋相传为杨仲庚墓”。杨仲庚是成都人,南宋淳祐间在此隐居炼丹,所谓烧丹井、礼斗台等,皆其生活遗迹。宋时诗人邵缉有诗《乌瞻山》:“向堕每孤青夜月,乌瞻于对旧时山。上有八角井炼丹,所是谓南乌瞻山。”

过了石屋,面前是大片的竹林,夹生着少数古树,这里便是乌瞻山的北庵旧址了。向导告诉说:“四十年前,这一带没有竹林,属寺院前面的生活区,两侧都是寺院开垦的小块水田旱地。”现在整个山坡平野都成了竹林,地上被枯枝与竹叶覆盖,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了。

再前行,看见一座废弃的房子,仅剩下一点残墙及朽木列架。向导介绍,此处就是古庙的旧址。出发前我做过功课,乌瞻山南、北二峰明朝时寺院很多,相传鼎盛时有三十六院,僧人数百。时长兴籍著名诗人徐中行有《乌瞻山灵应观重修碑记》,对乌瞻山顶的宗教寺院兴废源流有详细记载。明末长兴籍士人姚龙之有诗《登乌瞻山》:“石级攀穷一握天,僧楼袅袅挂崖边。阴连古壑朝昏雾,霁辨秋源尺寸烟。游子斧冰持作饵,居人重橐代为璮。碧栏丹井闻犹昨,袖拂归云意渺然。”

名山多古刹,史载北峰最出名的寺院是法济禅寺,俗称北庵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“卷十五.寺观”:法济禅寺在县西,乌瞻山之北庵也。乌瞻山有南、北二庵,分据南、北二峰。清金远的诗《宿北庵》: 

不到三十年,门径仍荒野。颓垣古藓封,败宇苍藤惹。

太湖正当前,云岚皆在下。宿我老僧房,一夜秋涛打。

懒癖不可言,竟日空山里。苍茫秋雨过,霏微暮云起。

残碑能读之,古迹难凭矣。奈何草草还,南庵失徙倚。

世代更迭,古寺兴废,就是诗人笔下北庵景观。向导介绍,古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,当时已经破败,改成了守山的林屋。改革开放后实行责任制后,山林分到个人,每户仅得一小块,再无人居。现在看见的这座颓废的朽木架屋是2000年时,地方上想重建寺院搭建的,可惜缺少后续资金,半途而废,留下这几排列架。

大致走了一圈,我便依照文献搜寻古迹遗址。首先是“乌瞻山十八景”,乌瞻山在数百年发展中,被地方归纳出乌瞻山十八景,依次是梅花坞、礼斗台、龙王池、上玉峰、下玉峰、龙盘岗、盘陀石、淬剑石、塔顶山、环翠屏、仙人岭、桃花坞、狮子岩、象王峰、白云坞、伏虎池、八角井、明月坡。清时,诗人吴标曾对十八景一一题诗。

可惜整个平川全部都是竹林,无法辨析山势与方位。于是我询问向导最核心的景点龙王池、八角井的位置,因为在高山上生存,水源是最重要的。向导引领我找到两处潭池,虽时间久远,拨开枯枝烂叶,潭池淘洗出清澈的山泉。向导说:“乌瞻山因为有水才得出名。当年这里有很多小块水田,面积三尺、五尺不等,都是引龙王池水灌溉。”再是竇石像,我们在西北断崖找到数处残存的石像。又礼斗台,相传此处可眺望太湖,我们登上东北高坡,可是竹林遮蔽,无法眺望。

向导又引领我向西北探寻,这里断瓦残垣很多,向导说这里原是灵骨园,历代僧人圆寂后肉身全部用陶缸盛敛于此。五十年前,他与同伴晚上到山上来打野兔,野兔总喜欢藏身这里,电筒突然亮起,野兔被刺眼盲,一动不动,正好抓捕。但是看到这些陶缸阴风阵阵,也很害怕。

返回北庵旧址,面对眼前的废弃的竹林,荒芜的寺基,笔者想象乌瞻山及其悠久的人文历史,感慨很多,临末,借用清长兴籍诗人陈如骅的诗《游乌瞻山》凭吊世事沧桑:

振策乌瞻上,遐搜入望中。湖涵苍弁北,山断古城东。梵呗千林月,樵歌半岭风。长怀炼丹客,眢井暮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