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 > 本馆动态 > 成人动态

民间故事|道姑才女李季兰的故事

2025/5/29 15:23:26      点击:

本期民间故事讲的是唐朝时湖州一位著名才女诗人李冶的逸闻趣事。李冶,生年不详,约公元730年,字季兰,湖州吴兴人,唐朝诗坛享有盛名的女诗人。与薛涛、鱼玄机、刘采春并称“唐朝四大女诗人”。

李冶是著名才女。自古才女多薄命。李冶童年聪慧,六岁时已能“指物写诗,立就”。这天李冶在院子里观赏蔷薇,一时兴起写了首小诗《咏蔷薇》,并诵读起来:“经时未架却,心绪乱纵横。”她父亲听及朗诵,大惊失色,原来他父亲将“架却”听成“嫁却”,暗思,六岁女孩小小年纪竟然思嫁,心绪杂乱,长大嫁人后必然失节。

为保女孩名节,十一岁时,父亲将李冶送到玉真观出家做了女道士,希望通过修行来抑制李冶的情思育其闺秀品行。谁料结果适得其反。首先古代寺观通常是地方文化修为最高地方,它给李冶提供了一个极高的文化学习平台;在玉真观,李冶衣食无忧,可专心学习诗词歌赋,同时因生性浪漫,李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,培育成了一名真正的才女。其次玉真观还给她提供了一个极高的交友平台,时湖州作为贡茶之地,是朝廷重要的经济赋税中心,吸引了大批国家级著名诗人前来行游打秋风,李冶作为地方罕见的女诗人,自然成为了他们重点的交友对象。

年轻的李冶交游的著名人物有高僧皎然与茶圣陆羽,此二人本住湖州,且属出家人,僧道相得甚欢。基于二人的关系,李冶认识了著名诗人刘长卿,以及其他朱放、韩揆、阎伯钧、萧叔子等,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诗人。李冶与他们彼此唱酬,形成了李冶诗歌创作的丰收季。李冶题诗虽多,可惜没有诗集传世,现仅存诗18首,以下是李冶的存诗节选:

1.《八至》:至近至远东西,至深至浅清溪。至高至明日月,至亲至疏夫妻。诗歌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
2.《明月夜留别》:离人无语月无声,明月有光人有情。别后相思人似月,云间水上到层城。

3.《相思怨》:人道海水深,不抵相思半。海水尚有涯,相思渺无畔。携琴上高楼,楼虚月华满。弹得相思曲,弦肠一时断。

4.《感兴》:朝云暮雨镇相随,去雁来人有返期。玉枕只知长下泪,银灯空照不眠时。仰看明月翻含意,俯眄流波欲寄词。却忆初闻凤楼曲,教人寂寞复相思。

5.《寄校书七兄》无事乌程县,蹉跎岁月余。不知芸阁吏,寂寞竟何如?远水浮仙棹,寒星伴使车。因之大雷岸,莫忘几行书。

从节选诗歌可见,李冶诗歌真诚洒脱,充满哲理。《唐诗纪事》卷78云:“刘长卿谓李季兰为女中诗豪。” 可谓评价之高。

才女美女必然有很多的爱情故事。美女诗人李冶在历史上是作为一个多情女冠扬名的,其一生与众多名人关系暧昧。第一位是诗僧皎然,皎然是佛门高僧,创禅茶一味,海内知名。李冶对他深深的迷恋,大胆表白。但皎然为佛门高僧,早已参禅悟道,他写诗答复:“天女来相试,将花欲染衣。禅心竟不起,还捧旧花归。”小诗借佛祖的“天女散花”典故符合僧道文化背景。

其次是大名鼎鼎的“茶圣”陆羽。陆羽是李冶知己,常在一起品茶谈诗。一年李冶孤身患病不起,久别的陆羽前来探望,她喜极而泣,写下《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》:“昔去繁霜月,今来苦雾时。相逢仍卧病,欲语泪先垂。强劝陶家酒,还吟谢客诗。偶然成一醉,此外更何之。”

再次是阎伯钧。相传此阎伯钧是位美男子,与天生丑陋的陆羽恰好相反。李季兰为阎伯钧的俊朗倾倒,题诗《送阎二十六赴剡县》:“流水阊门外,孤舟日复西。离情遍芳草,无处不萋萋。妾梦经吴苑,君行到剡溪。归来重相访,莫为阮郎迷。”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,坦然男女社交,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。

最后是朱放。朱放(?—约788年),湖北襄阳人,中唐著名诗人。早年朱放因避“安史之乱”移家隐于浙江绍兴剡中。朱放嗜茶,与陆羽皎然交好,常往来湖州,结识了李季兰,二人常在一起品茗清谈,游山玩水,结下深厚情缘。数年后,朝廷征朱放至江西为官,二人挥泪告别。临别朱放题诗《别李季兰》:“古岸新花开一枝,岸傍花下有分离;莫将罗袖拂花落,便是行人肠断时。”朱放离去后不久,李季兰酬唱应答《寄朱放》:“望水试登山,山高湖又阔。相思无晓夕,想望经年月。郁郁山木青,绵绵野花发。别后无限情,相逢一时悦。”后人评李季兰与朱放时,一般都认为二人是恋人关系。李冶的生年也以与朱放及众人的交往关系而定,一般认为,她比朱放略小,比陆羽略大。

李冶的诗名之大,海内闻名,以致连皇帝老儿唐玄宗李隆基都知道了。李隆基最喜欢整点文人雅事,于是一道诏书,命才女进宫献诗。给皇帝写诗,虽生性豪爽,可李冶终究战战兢兢,题诗《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》:“无才多病分龙钟,不料虚名达九重。仰愧弹冠上华发,多惭拂镜理衰容。驰心北阙随芳草,极目南山望旧峰。桂树不能留野客,沙鸥出浦谩相逢”。皇帝老儿见李冶果然诗韵浓郁,又兼是本家才女,于是诏留宫中侍驾。

常理推断,李冶会客死长安皇庭。谁料命途多舛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李冶如所有文人一样,身无长物,又无力逃亡,只好羁留长安。悲哀的是,盛名之下,竟让她乱世之中也无法隐身保命。数年后,叛将朱泚占长安,命李冶写诗,给自己脸上贴金。面对叛将的威逼,兼及对朝廷的极度失望,李冶无奈献诗。谁料此竟成了李冶的亡命之作。又数年,李唐德宗皇帝平定叛乱,回到长安,其以谄媚叛将之罪,将其“扑杀”。一代女诗人就这样悲屈而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