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读长兴|隔山不隔成夹山
隔山不隔成夹山
——走读长兴(七)
李玉富
隔山位于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,是横亘于龙山街道与水口乡之间的一条长长山岭,今名夹山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“卷十.山”:“隔山去县十五里,高七丈,周二里。”
为何叫隔山,从字面含义推测,“隔离的山”,事实确实如此,古代的交通给出了答案。古代从长兴城往水口镇,有水、陆两条道路可选。水路沿着北横塘经包漾湖转金沙涧,摇着小船,要整整一天时间才能到达。陆路则是步行,一直沿着山边走,以避开连绵的河港及雨后齐膝的淤泥。但步行到了桃花岕口时,便不能再沿山边走了,因为前方的隔山挡住了前路。隔山延伸至平原两、三里长,若再沿着隔山走,就会绕远五、六里路,因此道路必须取直,径直翻越桃花岭经桃岭庵直接达水口镇成为陆路必然的选择。隔山以它长长的山岭形貌硬生生将吉祥乡与安化乡、陆路与水路隔开,自己也因此得名“隔山”。
隔山因地形原因,虽水陆相夹,却成人迹罕至,世外桃源、隐逸之所。元末明初,酷爱乡村隐居的长兴籍诗人沈贞题《隔山》,赞隔山之幽:“隔山真欲与世隔,愚溪未必能人愚。庞公自不入城府,尧夫尚肯游京都。草庵高卧头并白,酒盏频拈颜复朱。小桃自向东风笑,不管东风二月徂。”
隔山在陆路将车马行人隔开,它下面有条塘港,也将从县城或者太湖经包漾湖至水口镇的水路隔开,塘港称作“隔塘”。如清朝长兴籍诗人王璞题《隔塘港暮泛》:夕照将沉林影翳,两堤回觉水篷低。波流莫谓能涓细,送得轻舟入画溪。
隔山山水清幽,偏隅一角,却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,引得古代无数文人墨客结庐隐居。隐逸隔山的名人,除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沈贞外,最出名当数清长兴籍诗人王豫。王豫,字立甫,号孔堂山人。著有《孔堂诗文集》。县志人物志称赞:“豫聪明强记,嗜学好奇,不屑事家人生产,弃制举业,专治诗古文。就婚于归安姚氏世钰姊,熟于史,颇欲针砭其夫。豫益沉酣于学古文,初学柳州,继而归于半山。诗则醇乎唐音。雍正间以事连染系狱,既解,锐意著书,有《孔堂小稿》。邑令鲍鉁为梓以行世。豫以布衣终与厉鹗、杭世骏、全祖望善。乾隆三年卒,祖望志其壙。”
王豫是有清一代长兴籍三大诗人之一,名篇《箬溪绝句三十首》,每首论一事,对长兴县史上的名人轶事基本题遍。他写隔山隐居小诗《喜竹田过访》:迫涨水三尺,当门镜样铺。美人怜寂寞,小艇出菰蒲。话旧开诗板,闲情仗酒壶。白云多处望,认得故园无。小诗清新闲雅,深得王维、孟浩然山水诗神韵。
隔山何时、因何更名为夹山。因何更名,估计乃书写不规范所致,长兴话“隔、嘎、夹”三字音近,约清朝末期渐讹变为夹山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“卷一下.村庄”记:前隔山、后隔山分属吉祥区西北乡第十图的第四十一、第四十二庄,时仍写作隔山。但至清光绪年间,隔山已开始写作夹山了。晚清同光年间长兴籍诗人吴廷桢笔下,隔山漾已更名夹山漾。吴廷桢诗《晚过夹山漾》:落日扁舟渡夹山,青山重叠水回环。浮鸥避客穿波去,宿鸟寻林傍岸还。浅水平堤桥半尺,野烟渔舍屋三间。碧溪过尽频回首,暮霭苍茫满翠鬟。一幅山重水远、暮霭苍茫的山村画卷。
隔山形貌如何改变,隔山的首次改变是1987年长水公路建成,扯直的长水公路横截隔山(夹山),越陈墓岭直接达水口街,打破了隔山千年藏于山重水远的隐逸。之后,随着公路级别的每次提升,夹山的村落愈加开放。其次是杨梅盛宴,夹山杨梅清朝开始出名,夹山的土壤属酸性红壤,土层深厚,富含石砾,特别适宜杨梅生长。2004年,长兴县举办第一个农事节庆“夹山杨梅节”,获得巨大成功。之后渚山杨梅节每年举办一次,再未间断,销售地方名优特产“夹山杨梅”。自此夹山名声远播,不复与世隔绝。
现在夹山已经成为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美丽村落,夹山中段陈墓岭岭头建成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大门。夹山再无隔山的隐逸,而是遍山杨梅的甜美,及连接西山东漾,眺望太湖与远方的希望。
- 上一篇:云观展|从起点到未来——奥林匹克文化主题展 2024/7/31
- 下一篇:少儿活动预约|少儿暑期特色活动(二) 2024/7/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