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 > 本馆动态 > 成人动态

走读长兴|大雷山

2024/9/23 9:10:18      点击:

长兴县是太湖西岸的一座美丽的城市。太湖湖面辽阔,三万六千顷,中间七十二岛如72颗明珠嵌入画卷。翻阅历代《长兴县志》,属于长兴县的只有一颗,叫“大雷山”,它位于长兴县东北二十里处。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“卷十.山”记:大雷山在县东北六十里,高一百二十丈。周处《风土记》:太湖中有大雷、小雷二山,相距六十里;期间即雷泽,舜渔处也。另元朝长兴籍著名诗人沈贞著有《大雷山记》,可细读沈贞的游记,却很难找到相关大雷山形貌、植被等的具体描写。1951年,伴随整个太湖水域被划拨给苏州市吴县管辖,大雷山也被相应的划隶苏州市,自此长兴县的资料便不再记这小岛了。于是每读县志“大雷山”条,便会产生一种好奇的想象:这小岛究竟是什么样子,为何能在如此波涛汹涌的太湖中历万年巨浪冲刷却不摧毁。

2024年8月的一天,朋友相邀清晨往探大雷山,约于凌晨四点多在太湖岸边汇齐,五点整我们一行四人上了小艇,乘风踏浪,东奔大雷山。时天已大亮,湖上明镜无雾,能见度很好,可清晰地看见湖上正前方远处有条黑色的影子,那就是大雷山。小艇在无垠的湖面冲浪,不几分钟,东方的地平线出现了一截红线,原来太阳升起来了。作为长兴人,多年来都有凌晨赶新塘口看“太湖日出”的想法,可因种种原因,都未成行,今日一并欣赏到“太湖日出”,开篇如愿,非常开心。于是我便凝神看那东方的地平线,但见深红一线的太阳逐渐变成弓弧、半圆,便不再生长,它的下半圆始终隐于云层。两分钟后太阳突跳上云端,离湖面一丈来高,变成了猩红的圆盘。

时航程已经过半,目测小艇距离后方的湖岸与前方的岛屿距离基本相等。湖上的浪涛相比岸边明显大起来,峰谷的落差将近1米。偶然小艇踩上浪峰,形成“咔咔”的声响。驾驶员是位敦实的青年。他说:“今天浪大,有时湖面平静如水,会遇到成群的鱼儿追逐着小艇嬉戏。”

小艇逐近小岛,远眺岛上的植被颜色泾渭分明,中间的大片是淡青色,应是一块人工培植的茶园,环岛临湖则是黝黑浓阴,该是成片的密林。距小岛将近百米,驾驶员减速小艇绕至北侧,查看地形。北侧恰好有丛高大的水杨树,便将小艇系在大树上,我等四人终于上了小岛。

岸滩灌木藤条缠络,地上是成片成堆被卷到岸滩的白色垃圾,空气中弥漫着“嘤嘤嗡嗡”的蚊蝇裹身围攻。我们踩着荆棘丛生的藤条,穿过灌木林,才几十步便到了山顶。站在山顶,审视小岛大小,目测东西南北各只百步。山顶往南属斜坡地貌,丛生着特别厚密的淡青色茅草,草丛约两三尺高,也就是湖上远观似茶园山景。我问这草丛中可有毒蛇。驾驶员朋友自信回答:“毒蛇没有,可野兔却很多,冬季野草枯萎,可以轻松地抓到野兔。”

凭湖远眺,天际正南弁山巍峨雄峙。转向西,依次是新塘口的高楼,夹浦的集镇,以及香山绵延至北川的山岭丘壑。东、北两方视野里都是浩渺的湖面,延伸到地平线。驾驶员经常驾舟往来湖上,他解释说:“大雷山紧邻长兴,离岸约7公里,远离太湖中心。太湖中心有个大岛,叫平潭岛。面积比这大雷山大几十倍,岛上有座庙,古木参天,开发的非常好。再往南靠湖州那边有座小雷山岛,小雷山岛虽然名字带“小”,实际面积却比这大雷山大三四倍,植被、地貌差不多,也没有人打理”。

张望了一会,想起登岛前的设想:“一定要全岛巡视一遍,确定小岛的周长、面积、形状、植被,写一篇精准的游记,向长兴百姓介绍这片曾经属于自己的故土”。于是我们一行开始巡视全岛。我们首先挑看起来最简易的道路南行,没走几步,我们发现,原来小岛曾被管理,岛上修有高、宽皆一尺的方格水泥坎路,只是被半人深的茅草丛覆盖,极难发现。于是我们便沿着水泥坎路,深一脚浅一脚的探到南岸。将近岸边,却又可望而不及,前路是陡峭的断崖,根本下不去。下面巨石岩滩,几乎没有树木,裸露的岩滩、巨石经历着巨浪的冲击,发出阵阵带节奏的轰鸣。

前路阻隔,不得已我们只得向东探测。摸索着水泥坎道走了十几米,茅草丛不见了,进入成片的厚厚的蕨叶丛。蕨叶丛内几乎不杂其他任何植被,我平生从未见过如此厚密纯粹的蕨叶丛,作为一名“吃货”,自然触景生情;踏过蕨叶丛,穿过十几米蒺藜荆棘林,下了小坡,我们几人来到东端。我选了一株特小的水杨梅,试着将它从石缝中拔起来,可这小树却是纹丝不动,粘附的似乎比焊接的还要牢固。

坐在最东端的巨石上,观看整个小岛,浮想联翩:为什么几万年来能够屹立于太湖中央经历巨浪的冲刷,却能巍然屹立。驾驶员朋友介绍说:“整个小岛应该就像一根石笋,全岛一体,所以能够屹立万年而不毁。”小岛前方不远处有些白色航标,那是避风港。

坐了一会,我们攀回半山腰向北探索,北侧密密麻麻的刺树塞路,藤条丛生,根本不能前行。但却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特殊的植被——艾蒿,也是不杂任何其他植物,约有两分左右。顺着人造的水泥坎路,我们回到山顶茅草丛,虽然已被刺扎的伤痕累累,但我们仍然坚毅的向西探索。

转到西端,西端有片二分左右的岸滩,零碎的砂石以及大量贝壳覆盖着岸滩,下面应是坚硬的巨岩,对面便是夹浦与连绵的香山。忽见标示碑正书“大雷山”,左下题款:“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,二零二零年十一月”。背面又有文字:“大雷山‘Dàléi  Shān’:隶属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,在西山衙里村17公里处,海拔12.7米,面积0.03平方公里。小丘地貌,植被为草丛、芦苇。相传太湖渔民及过往船只经常在此岛歇息或躲避风雨,曾有西山农民上岛垦种。历来由西山地方官吏治理,延续至今。”看了文字,小岛的海拔、面积(45亩)等信息全部有了,诸多问题迎刃而解。

至此我们对小岛有了清晰的理解,小岛周长两里,巨岩环护。岛屿南侧常年受东南风吹拂,少生树木,其他三方则丛生矮小、喜水、生命力强的灌木林。半山腰至山顶则丛生茅草、蕨枝及艾蒿,且各自成片,几无木本灌木。小岛的形貌、植被都是千百年来大自然的造物选择。小岛面积太小,资源贫瘠,既无自然之美,也无自然之趣,缺乏旅游探究价值。